姜恒关上这间单人休息舱的门。舱室不大,但布局简洁高效,集成床铺、小型工作台和基本存储空间。空气中弥漫着新材料的轻微气味和循环系统的低鸣。
他靠在门板上,长舒一口气。刚才“单飞”的消息砸得他有点懵,但三年军旅生涯养成的本能让他迅速接受了现实。他掏出个人终端(之前那个“金属盒子”),指尖划过光滑的表面,激活了搜索功能。
“搜索:拉格朗日文明站(Lagrange Civilization Station)。”
信息流瞬间刷屏。
拉格朗日文明站,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的第一座深空门户与联合指挥部。它并非位于地球轨道,而是锚定在地月引力系统最稳定的L4拉格朗日点。这个点位于月球轨道前方约60度角处,与地球和月球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三角”。在这里维持轨道所需的能量消耗极小,如同浩瀚海洋中的一片宁静锚地。
资料显示,文明站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空间建筑群,主体结构是数个直径数公里的巨大环形舱体组合而成(类似多个咬合的摩天轮),通过缓慢的旋转提供可调节的模拟重力。它由联合国深空探索署(UN-DESA)主导建设,汇集了全球顶尖航天国家(上合太空署、欧盟天空所、空天公约组织等)的资源和技术力量。它不是国家工程,而是名副其实的“人类文明在摇篮之外的第一个联合孵化器”。
它的诞生,源自可控核聚变引擎实用化后,人类对突破引力束缚的渴望。最初的雄心是打造深空基地,加速太阳系内行星开发。但随着更深入的深空探测,一个更冰冷、更绝望的瓶颈浮现:距离。即使是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比邻星(4.2光年),以当时最先进的聚变飞船也需数百年才能抵达——无异于判了星际殖民的死刑。
绝望之下,大部分国家的深空探索预算锐减,转而投向近地轨道和月球开发。唯有华夏团队,以“齐伟楠院士团队”为核心,几乎凭着一股“愚公移山”般的不屈信念,顶着无数质疑与国际压力,在拉格朗日文明站成立了一个代号“盘古”的超维物理实验室。他们的目标纯粹而疯狂:撕裂空间,开辟虫洞通道,缩短那令人绝望的光年鸿沟!
“不争馒头争口气,不争第一没骨气!”
姜恒在搜索到这句据传出自齐伟楠院士的话时,指尖顿了顿。这句带着老派倔强和时代感的口号,此刻却有着难以言喻的力量。他想到了自己签合同的无奈,也想到了韩北将军和齐伟楠院士眼中那种燃烧的火光。原来,那份“气”,那点“骨”,支撑着的不仅是个人信念,更是一个民族在星辰大海中的脊梁!
最终,“盘古”实验室的不懈努力终于开花结果——人工虫洞稳定技术!这项革命性成就的里程碑,正是以L4点的拉格朗日文明站为“原点”,成功开启并维持了通往火星轨道试验点的稳定微虫洞。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信念的凯歌!
为了纪念这项足以“开天辟地”的伟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实用化、用于百光年外殖民的深空人工虫洞系统,被命名为“盘古”。寓意它将以无匹锋锐,劈开笼罩在深空探索前路上的黑暗迷雾,为人类劈开一片新的光明宇宙!
自此,拉格朗日文明站的核心职能发生根本转变。从沉寂的守望者,一跃成为人类迈向深空的终极跳板!“盘古之斧”控制系统占据了文明站的核心位置,围绕其展开的系统维护、虫洞稳定性监测、深空导航预研、殖民物资中转等核心任务,让它成为人类文明延伸向宇宙深处的“神经中枢”。
放下终端,姜恒心中那份初来时的茫然和对未来的隐忧,被一种更复杂的情绪取代——原来自己即将踏上的,并非仅仅是为了一套外星房产的冒险,更是踩在了人类用无数智慧与坚持、甚至是一股“气”所铺就的、通往未知星辰的跳板上!命运的小小齿轮,竟与一个如此宏大的图景咬合在了一起。
“嗡……”
个人终端轻震,屏幕上弹出一条加密通知:
[深空署后勤管理]姜恒(CN-ZQZ-076):请立即前往一楼中央餐厅就餐。当前区域人流疏散结束。
饥肠辘辘的感觉瞬间提醒了他自己的生物钟。姜恒立刻起身,大步走向电梯。
中央餐厅层高挑明亮,巨大的舷窗外能看到太空署园区未来感十足的建筑轮廓。此刻里面人声鼎沸,食物的香气和人们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
姜恒端着餐盘,里面堆满了高能量蛋白块、经过辐照处理的新鲜果蔬沙拉和一管能量胶冻。他环顾四周,一张张临时长桌旁几乎都坐满了人,既有穿着各种制服的先遣者,也有少数穿着不同样式工作服的研究或工程人员。
瞬间的迷失感袭来。像极了新兵连第一天走进大食堂,满眼陌生面孔的窘迫。他不是社恐,但扛着盘子在一堆已经聊得火热的人群里找位子,实在不是舒服事。
“姜恒?”一个带着点清冷质感,又有些熟悉的嗓音自身后传来。
他猛地转身。是她!齐予!
她就站在几步开外,也端着一个餐盘,里面食物搭配讲究得多,营养均衡,量却不大。短发利落,依旧是那件灰色功能外套,眼神明亮。
“呃……齐予?”姜恒下意识地用上了刚才闸口的称呼,有点拘谨。
“端着盘子在这儿发呆,是找人吗?”语气带着点温和的好奇,也有一丝实验室里培养出的观察细节的习惯。
“不是不是!”姜恒连忙摇头,窘迫感加倍,“我就是……一时半会儿没找到空座。”他指了指人头攒动的餐厅。
齐予了然,目光落在他那“能量满满”的餐盘上。“一个人端着这么大份量站军姿?来我这边吧,正好有个空位。”她指了指不远处一张相对靠边、人略少的桌子。
“方便吗?”姜恒犹豫了一下。
“有什么不方便的?早上你帮我扛箱子的人情还没还完呢。”齐予转身,示意他跟上,动作干脆利落。
两人来到靠窗的角落座位。姜恒放下盘子坐下,感觉像是找到了组织。“你怎么也在这吃饭?我以为……”他顿了顿,压低声音,“你们内部工作人员,不是该有内部餐厅吗?”
齐予用小勺搅动着蔬菜汤,闻言抬头看了他一眼:“这里是任务集结区,我们都在这里轮班或者准备启航。”
准备启航?
姜恒捕捉到这个词,好奇心被吊起来:“对哦,你还没告诉我,你到底是做什么的呢?不是先遣者……那是什么?总不能真是跟我一样去外星种地的吧?”他开了个自嘲的玩笑。
齐予放下勺子,认真地看着姜恒:“我是行星生态调查专员。”看到姜恒眼中明显的困惑,她耐心地补充,“简单来说,我的工作就是在目标星球降落之后,对环境进行详细的科学勘察——包括对大气、土壤、水体成分的精密分析,建立生物图鉴,记录本土动植物的行为模式、环境适应性,并对目标星球生态圈可能对人类产生的影响进行风险评估。”她顿了顿,拿起旁边那个类似单反镜头的多功能生态记录仪,“同时,还需要负责测试地球植物种子在该星球特定条件下的萌发率和生长潜力……某种意义上,也包含了‘种田’的前期研究。”
“嚯!听起来比我的‘维修+种地’复杂一万倍!”姜恒发自内心地感叹,随即又疑惑,“那……早上那么多人都先到集合大厅了,我看好像……除了先遣者还有你这样的……调查专员?”
“当然。”齐予点头,用餐叉叉起一块低脂鸡胸肉,“每个即将降落到不同目标星球(TOI700星系有好几颗有潜力)的‘先行探索者小队’,原则上都由两人组成:一名拥有通用工程维护、野外生存、基础建造能力的先遣者,”她指向姜恒,“加一名负责科学考察与生物环境适配研究的行星生态调查专员。”她指了指自己。
姜恒脑子里轰的一声!他猛地抬头:“等等!那……你的搭档是谁?你们小队……”话没问完,他看着齐予那双带着点点促狭笑意的眼睛,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击中了他!
他张了张嘴,却没能发出声音,只能指了指自己。
齐予轻轻抿了一口营养汤,脸上浮现出姜恒曾在高铁上见过的那种狡黠小狐狸般的、略带了点表演意味的笑容,但她语气依然保持着科研人员的平静:“原本搭档我的那位地质学家在昨天凌晨突发急性阑尾炎,紧急送医手术了,短期内无法参与任务。太空署紧急评估了所有备用名单人员,要求具备野外高适应性、抗压能力和基础设备维护能力……”
她优雅地摊了摊手,清澈的眼睛直视着已经有点目瞪口呆的姜恒:“符合这些条件、又正好处于待命状态且无固定搭档的……似乎就是眼前这位拥有A级军方工程维护资质、体能卓越的姜恒先生了。所以,临时通知:我将在接下来的旅程中,作为‘星穹号探索者小队’的调查专员,与你共同执行亚辛玛哈行星的开拓任务。姜恒先生,合作愉快。”她微微歪头,伸出手。
轰隆隆!
他早上在太空署闸口那一串内心翻江倒海、脸红脖子粗的窘态仿佛就在眼前!合着自己瞎琢磨了半天的命运转折,什么“天注定”、“脖子断了修来的福气”……原来都是太空署后勤处深夜紧急调配人力后,一份冷冰冰的行政命令!
而眼前齐予,刚才那番带着点“我刚知道是你啊”的(至少姜恒觉得是)演技……也太他娘的浮夸了吧?!
一时间,各种念头在姜恒脑中像被乱棍捅的马蜂窝一样炸开:兴奋(和齐予一队?!)、紧张(要跟个学神搭档?我会不会掉链子?)、巨大的不真实感(从单飞变双飞?)、还有一股被命运戏弄又想骂又觉得赚了的复杂荒诞感!
最终,所有的情绪汇成一股难以抑制的冲动,脱口而出的竟不是“合作愉快”,而是——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老祖宗诚不我欺啊!这单飞变搭档……赚翻了啊!”他眼神贼亮地看着齐予伸出的手,也忘了之前的“静电”教训,一把牢牢握住!这一次,掌心传来的力道温热而扎实,带着军人式的坦诚和某种认命又暗喜的开朗,“咱们小队的……咳!开拓任务!妥妥的!以后我负责保家种地,你负责研究种草!”
齐予被他这直白又带着傻气的比喻逗得噗嗤一笑,试图抽回手。姜恒握得有点紧,她的耳朵尖不易察觉地微微泛红:“……松开。合作内容需要细化分工,等拿到更详细的任务简报再说。先吃饭!”她抽出手,重新拿起餐具,故作严肃地瞥了他一眼,但眼底也带着一丝对这个未来搭档乐观劲儿的无奈笑意。
姜恒嘿嘿笑着,赶紧低头猛扒拉饭,那点早上的“三分天命”早被甩到了九霄云外,现在满脑子都是“七分打拼有搭档”的念头,连能量胶冻都吃出了甜滋滋的味道。窗外,拉格朗日文明站的轮廓仿佛在远方的天幕投下光芒——那个通往未知新世界的起点,此刻感觉一下子亮堂了起来。